老覃发布了《1967年,徐向前罕见发火,大骂萧华,还拍了桌子,茶杯盖掉到地上》一文,文中讲到了原全军革命小组组长刘志坚被打倒之事。
刘志坚是湖南省平江县人,1930年投身革命,参加了彭德怀的红三军团,开启了灿烂而光辉的革命征程。
1985年,已经73岁的他,时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、党委书记,在工作之余,携老伴刘莱瑛回了一趟家乡。
他对老伴说,“我家三代单传,我在13岁的时候,离开了家乡井头屋村,到平江长寿街天主堂里做长工,之后参加红军,一别五十多年,再没有回去过。现在再不回去看看,以后怕没没有机会看喽。”
回到平江县城,他迫不及待地前往位于县城东郊的天岳书院,参观平江起义的旧址。
看着平江起义的领导者彭德怀元帅的雕像,他的眼睛里噙着泪花,声音有些颤抖地对老伴说:“1928年,正是白色恐怖最为严酷的时候,共产党人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屠杀。彭老总作为旧军阀的军官,每月固定有几百块大银洋的薪酬,吃穿不愁,却在这个时候加入共产党,发动了起义,这可是真真正正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呀!”
说到这里,他在悲壮中又带些伤感地说:“彭老总爱兵如子,如果不是他的关爱,我早就去见马克思了。苏区第五次反‘围剿’,我右腿被打伤,长征进入了云南,又负重伤,彭老总关照担架队抬着我行进,闯过了一道道鬼门关。现在,他已经作古十余载,他的形象却永远活在我的心中。”
是的,就是在彭德怀的关爱和呵护下,刘志坚百战沙场,终于从一个小木匠成长为了开国将军。
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,毛主席见到了刘志坚,忍不住打趣说:“哈,你就是那个被劫法场抢出来的刘志坚啊!”
刘志坚挺起胸,敬了个标准的军礼,响亮地答:“报告毛主席,是的,我就是那个被劫法场抢出来的刘瘸子!”
刘志坚的回答,让旁边的众将官无不会心一笑。
是的,“劫法场”和“瘸子”,是他在漫长革命生涯里的两个闪亮的标签。
然而,到了1966年,当“劫法场”这三个字从江青的口里说出来,他却突然生出了一种不祥的预感。
彼时的他,担任着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之职,分管宣传、文化方面的工作,不可避免地与主管全国“文化”的江青等人有了交往。
1966年的旧历新年的前一天,江青入住在上海锦江饭店三楼,想找几个部队搞文艺工作的人谈谈,通过林彪,找到了刘志坚。
刘志坚于是与李曼村、谢镗忠、陈亚丁几个人来到了锦江饭店的会客厅。
江青的开场白有些欢快,她说:“志坚同志呵,我常常听毛主席提到过你,说你是劫法场出来的,我要向你们这些出生入死的老同志好好学习哟。”
刘志坚知道江青是不会轻易赞扬人的,突然听她提到自己“劫法场”的这一段历史,不由得暗暗心惊。
江青没有理会刘志坚表情的变化,把一叠文件推给刘志坚,像是发牢骚似的说:“我们的文艺界现在一派出乌烟瘴气,毛主席的批评,他们就是听不进,我的意见就更没人听得进了,舞台全让帝王将相、洋人、死人给统治了。”
刘志坚又是倒吸了一口凉气,不敢说话,认真翻看那些材料……
同江青会面结束后,刘志坚他们回去了。
由陈亚丁执笔的那篇著名的《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》很快出台。
这,就违背了江青要求“只讨论问题,不准记录”的初衷。
再说回“劫法场”之事。
那是在1942年,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刘志坚,带领了一个骑兵班,前往六分区传达冀南区党委的指示。
未承想,在枣南路东一个叫大师友的村子与一队日寇狭路相逢。
双方乒乒乓乓地开起火来。
激战中,刘志坚的右腿中弹,一个倒头葱,从马上摔下来,被敌人捉了个正着。
就是这次受伤,刘志坚的右腿彻底瘸了。
敌人摸不清刘志坚的身份,只凭感觉知道他是个大官,要将他押送到枣强县城。
那边一二九师的刘伯承和邓小平,听说刘志坚被俘,把营救任务交给了陈再道。
陈再道有勇有谋,在半路设伏,全歼了押送刘志坚的100来个日军骑兵,顺利将人救出。
营救刘志坚的经过是如此的富有传奇色彩,而陈再道在之后不远千里护送刘志坚回一二九师师部报到的经过,更是惊心动魄、跌宕起伏。
这也是毛主席虽然不在前线,却对“劫法场”印象深刻的原因。
但是,谁也没有想到,当“文化大风暴”席卷而来,为了维持军队的稳定,刘志坚根据叶剑英元帅的指示精神主持起草了一份《关于各总部、国防科委、军种兵种机关必须经常保持战备状态的通知》后,他被卷进了运动的漩涡中,被陈伯达扣上了一顶在抗日战争中当过“叛徒”帽子,之后被关押了7年零9个月。